课程标准
当前位置: 首页>>教研与资讯>>理论研究>>正文
 
软件和创新的一流才是真正的“双一流”
2017-03-01 09:50 科技日报 

《高等教育突进:20余省份400亿赶场“双一流”》的报道,近日备受社会关注。

2015年10月24日,国务院印发了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》;2017年1月25日,教育部、财政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(暂行)》。

2016年以来,各地纷纷推出举措,不惜“血本”迎接“双一流”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贵州每年不低于1亿元、河北投入25亿、山东出资50亿助高校建“双一流”,吉林出资15亿支持吉林大学建设“双一流”;河南10年投入31亿打造世界一流学科;上海第一阶段3年投入36亿实施高峰高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;广东3年安排50亿资金用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等。

“双一流”建设,类似于普通高校的“985工程”和“211工程”,从本质上说仍然是“集中资源、率先突破、带动整体”的建设思路,仍然是“扶优扶强”,为此要避免“马太效应”。

毋庸置疑,“双一流”建设确实需要财政重点支持。“双一流”,需要花巨资引进一流的师资,购买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,添置一流的教学设施,甚至学生也需要一流的住宿和校园生活条件,教职员工也需要一流的办公条件,但“双一流”不是“富”一流,“双一流”建设单位不能只做到“硬件”上的“一流”,“硬件”的“一流”是由政府高投入带来的,任何普通高校只要有“钱”都能办得到。“硬件”的“一流”不是真正的一流。

此外,“双一流”建设,也要避免“数字化”陷阱,避免过度依赖和不合理使用论文、专利、项目和经费等方面的量化评价指标的做法。

软件的一流,创新的一流,才是真正的一流,才是“双一流”建设的重点,才能让普通高校心服口服。“双一流”应在破解高教发展的难点、瓶颈方面能有所作为,在高端人才培养、体制机制创新、现代大学制度构建、产学研融合校企深度合作、技术技能积累和文化传承等深化改革方面能有所突破,在校园文化、创新创意创业、培养大国工匠、服务企业转型升级,解决科技成果应用“最后一公里”等方面走在全国或全省的前面,在教学、科研、社会服务等方面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。其“一流”做法,能够产生“蝴蝶效应”,普通高校能够效仿和借鉴,“双一流”建设才能实现“带动整体”的初衷。

为此,有关部门必须创新“双一流”建设政府财政支持方式,建立健全一套“双一流”软件建设、创新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案,突出软件建设、创新建设绩效导向,根据“双一流”软件建设、创新建设情况,动态调整政府财政支持力度,增强“双一流”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,最大限度地激发“双一流”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。

关闭窗口